冬天到,安全不能溜冰
(作者:張潔)冬天到了,冬天到既意味著一年即將結束,安全又意味著安全收官踏上集結號。溜冰一到這樣的冬天到時候,有人就會繃緊安全的安全弦,可是溜冰又有人會覺得已到年末可以躺在成績上沾沾自喜,豈不知安全既沒有終點更不應該拿來炫耀。冬天到其實,安全筆者認為越是溜冰到了歲末年初的時候越應該關注安全的細枝末節,安全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冬天到總是安全會有起伏和波折,而每個人要做的溜冰就是盡量讓起伏的弧度變緩,讓波折盡量減少。冬天到縱觀近期的安全各類不安全事件,足以為每個人敲響安全的溜冰警鐘。
尤其是對于北方而言,冬天要考慮的問題可能更多,冰雪霧的天氣變化讓安全面臨了更多的考驗,也讓保證飛機安全變的更有難度。大雪、結冰、霧霾就如同一場障礙賽擺在面前,同樣的機坪,夏天可以不用考慮要不要掃雪,會不會有結冰,能見度夠不夠這些問題,而到了冬天,除了以往的安全注意事項之外,又多了更多的對于冬季特殊氣候特點的關注,除冰車隨時待命,天氣預報實時刷新都已成為常態。可是,這么多的預防措施和規定之下,為何還是會出現諸如飛機因為地面結冰滑出滑行道的事情呢?有人說這是偶然,可是偶然之中也肯定存在著必然,那就是對于常態化安全的松懈,也或者還有年末的一種以為“可以松口氣”的懈怠,也或者僥幸心理下的一種“可能沒事”的心理作祟。不論是何種原因,事后的探討無非是叫人警醒,更是為了給那些對安全麻痹大意的人當頭一棒,用教訓買經驗真的是為安全交出的最昂貴的學費。但是安全就像一枚蛋,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怎么才能讓安全做到雞蛋碰石頭也不破呢?
規章?程序?制度?沒錯,這些統統是為安全而制定的,目的就是為安全豎起一道道屏障,對每個人的行為加以約束和制約,讓安全的“雞蛋殼”變得更堅硬一些。但是,無論規章、制度,還是程序,如果沒有執行到位也不過是一張紙而已,說到底人還是關鍵。思想上有沒有引起重視?行為上有沒有加以規范?督查機制是不是起到了作用?獎懲機制是否為安全加了碼?這一個個的問號得到的回答又是什么?筆者所在的單位每天都會有班前班后會,盡量做到當天事當天畢,尤其是對于發現的不利于安全的行為或者漏洞進行現場點評和探討,舉一反三、引以為戒,更為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每個人都明白安全不是別人的事,而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一言一行。
這樣就安全了?非也!安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斷有新的情況出現,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等等,太多的因素對安全有著這樣那樣的威脅,安全就是一場在荊棘叢林中的行走。就好比近期霧霾重重的烏魯木齊,該降溫的沒降,導致冰雪消融讓所有裸露在外的路面全都結了薄薄一層冰,看是真的看不出來,必須“走兩步”,這時候如果只是看一眼就是沒問題,那么等問題出來了再去走兩步還有何意義?“安全第一、預防為主”講的就是事前預防,最該做的預防不就是發現異常情況時先多想想“安全嗎?”,想的多、問的多自然就會讓預防提升一個等級,安全的系數也能高一些。且不說一定就會萬無一失,起碼能將對于安全的破壞力降到最低。
說一千道一萬,安全要想不破殼,最重要的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說到、想到、問到、做到。不要嫌啰嗦,不要嫌麻煩,不要嫌事多,更不能“偷個懶”、“耍個滑”“湊合下”“沒問題”,冬天到了,安全真不能“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