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組的故事:“很多信息并不神秘,也不需要花錢”丨封面人物}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
2025年6月9日,招生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第一中學考點,故事丨封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試結束后跑出考點(視覺中國/圖)
攔截與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時,多信上海市高考成績正式公布。息并3個小時后,不神不需在上海某家星級酒店的秘也面人一間小型會議廳里,某雙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組迎來了首批前來咨詢的花錢考生和家長。
陸濤在該校某工科學院任教授。招生組此前,故事丨封他主要負責家鄉(xiāng)湖南的多信招生工作,今年則被調派至上海,息并擔任上海招生組組長。不神不需該校今年派往上海的秘也面人招生組約有十余人,由教師和學生志愿者組成。花錢這兩年,招生組隨著這一工科方向的持續(xù)升溫,陸濤所在的學院幾乎動員了所有老師參與各地招生,連博士后也全數(shù)出動。
當天咨詢時間最長的一位考生,與招生組聊了近4個小時。這位考生好奇的話題從這一新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到自己缺乏計算機基礎、只有數(shù)學競賽背景是否會在入學后處于劣勢,再到城市的比較,一直延伸到學校的食堂和宿舍條件。
陸濤曾參與所在學院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組中最適合解答學科疑問的人。“我們院的課程就是面向零基礎同學設計的,課程體系包括數(shù)學、編程和人工智能三條主線,會非常看重數(shù)學能力。”
至于城市差異和生活適應等問題,則由招生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師接手,他也是這位考生的高中學長。“上海籍的老師和志愿者是我們組的中堅力量,他們深諳考生和家長心理。上海家長常擔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慣,希望孩子留在本地發(fā)展。他們剛好可以現(xiàn)身說法。”
效果顯著,那位學生逐漸打消了顧慮。但陸濤清楚,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師說破天,特定分數(shù)段的考生也一定會去參加綜評校測。每年都是如此。”
“綜評”是“綜合評價招生”的簡稱。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綜合評價招生屬于高考“特殊類型批”,一般安排在強基計劃錄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占85%)和自主組織的綜合考察測試(占15%),按總分擇優(yōu)錄取。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參與綜評批次,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名校。上觀新聞總結往年數(shù)據顯示,復旦和交大綜評招生人數(shù)約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總數(shù)近80%。因此,綜評不僅是高校自主選拔的重要渠道,也成為上海考生沖擊本地頭部院校的關鍵機會。
然而,這一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滬招生的壓力。因為在綜評中,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的考生錄取概率會明顯高于“不接受調劑”的。為了提高錄取幾率,不少考生會選擇“接受專業(yè)調劑”,而一旦被調劑錄取,他們就無法參加普通批次錄取,導致相當一部分優(yōu)質生源被提前攔截。
也有例外。陸濤曾在湖南遇到過放棄清華北大選擇他所在高校的案例,“這類同學雖然分數(shù)足夠進清北,但無法進入最心儀的專業(yè),于是選擇了我們學校最強的專業(yè)。”基于類似考量,2025年,陸濤所在的學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專業(yè)陣容,以吸引更多優(yōu)質生源報考。“這樣一來,一些考生在填報綜評志愿時,會在是否勾選‘服從調劑’上多加斟酌。若他們未能通過綜評進入理想的院校和專業(yè),且未選擇調劑,我們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們。他們也就有機會進入外地雙一流大學就讀優(yōu)勢專業(yè)。”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錄取名單才陸續(xù)公示,使上海成為全國高校招生周期較長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報現(xiàn)場咨詢會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吸引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的眾多考生和家長參與(新華社/圖)
前置與后覺
6月23日17時,天津某重點中學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蘇州畢業(yè)旅行的火車上,用手機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績——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頭。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條消息,來自北京某頂尖高校的招生老師。
林方并未親歷外界盛傳的頭部高校線下“搶人”場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現(xiàn)任職于某985高校的老師向《南方人物周刊》證實,網傳的盛況并非夸張:“以前有的學校會提前安排好車輛,停靠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間的交通樞紐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發(fā)與目標考生取得聯(lián)系。”
2025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規(guī)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積極倡導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進一步引導扭轉功利化的教育傾向。”
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關規(guī)定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強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對招生宣傳和咨詢工作紀律作出明確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額新生獎學金、違規(guī)承諾錄取(包括承諾錄取專業(yè)、本碩博連讀或貫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yè)等方式爭搶生源;也不得通過優(yōu)質生源登記表、志愿填報意向書等形式吸引或誤導學生。
多位參與招生的老師和考生告訴《南方人物周刊》,與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數(shù)招生組已經無法輕易拿到考生名單,只能“各顯神通”——或依靠與中學建立的聯(lián)系網絡,或通過前期活動中與考生建立的直接聯(lián)系展開工作。
實際上,頂尖高校對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遠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參加過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這是該大學在寒暑假期間面向優(yōu)質高中生舉辦的選拔性體驗營。2025年上半年,這所高校和另一所頂尖高校多次赴該重點中學宣講,并定向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