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5.9.29-12.30 地點:故宮博物院 今年是百年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院慶大展“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正在午門展廳展出。守護守護該展通過一脈文淵、文的心百年傳承、物也萬千氣象三大篇章,觀眾以200件(套)珍貴文物,熱愛全方位展現了對故宮博物院文物守護與傳承的百年歷史。 宮與院的守護守護變遷交疊 普通人所熟識的故宮有兩個正式的名稱:紫禁城與故宮博物院,這實際上代表了它的文的心三重身份——既是舉世矚目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又是物也一座龐大的博物館,還是觀眾全世界游客最為渴望的打卡地。那么,熱愛哪一種身份更重要?百年如何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尋找答案的過程恰恰折射出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10月10日正式建立以來的百年歷程。 100年前的守護守護10月,以故宮古建筑為依托、文的心以故宮的文物收藏為基礎建立了故宮博物院。從一開始,“宮”與“院”就呈現出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百年故宮博物院的故事是從展廳起首處一對乾清宮舊藏掐絲琺瑯太平有象講起。兩只立象各背馱一只天藍地纏枝蓮紋葫蘆式瓶,此類形象源于佛教題材,后賦予了中國人的吉慶寓意,稱為“太平有象”。然而,一百年前,當整個國家處于列強侵略瓜分的危亡之際,“太平有象”似乎成了令人心酸的反諷,國人由此感知文物的流傳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1924年11月5日溥儀攜家眷出宮后,清室善后委員會對宮內文物進行清點,按照《千字文》編號。這兩件來自乾清宮的文物歸入“天”字號,它們見證了紫禁城由皇家禁苑變為國家公共財產的歷程。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將其內部藏品重新劃分為兩大體系:“故字號”與“新字號”?!肮首痔枴敝饕咐^承自清宮舊藏的文物。那一對掐絲琺瑯太平有象又成了“故字號”藏品,一字之差呈現新舊社會之巨變。 “新字號”是指始于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收購、撥交、捐贈等方式入藏的28萬余件文物。其中不少文物雖源自清宮,但因戰亂與動蕩而流散出宮,又在國家力量的護佑下重回故宮。這次展出的“新字號”文物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它曾在長春的偽皇宮度過一段屈辱的歲月,1945年,解放軍在吉林通化把它繳獲,1958年正式入藏故宮博物院。 毫無疑問,故宮博物院的根基深植于明清兩代皇家的宏富收藏。這次展覽的核心,首先要呈現這份來自“清宮舊藏”的文脈正源。從清掐絲琺瑯太平有象起,觀眾隨著展線依次欣賞到古代各個時期的代表性文物。從商亞醜方尊到清乾隆金雙龍紐云龍紋編鐘,從洮河石達摩渡海橢圓硯到御銘澄泥仿古硯和端石石鼓式硯,從明嘉靖白釉塑貼鮮紅蟠螭蒜頭瓶到清乾隆款琺瑯彩花卉紋蒜頭瓶,從清紫檀木嵌玉邊雕牙山水人物圖掛屏到郎世寧繪《午瑞圖》軸,無不浸潤著文脈傳承的細膩時光。 
乾隆款粉彩九桃圖天球瓶 清 清二十五寶璽也集體亮相了。它們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厘定的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二十五方御用璽印的總稱,一直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寶蓋中。直到1925年1月,清室善后委員會對交泰殿進行點查入庫,二十五璽遂完成了由古代最高權力的象征物到歷史實物記憶的跨越。 觀眾會奇怪,一系列紫禁城中的建筑構件為什么也會出現在本展區中,如黃琉璃和三彩琉璃的垂獸和套獸、黃琉璃和綠琉璃滴水、太和門黃琉璃正吻,還有康熙款臨清磚和太和門細部彩繪圖等,其實它們都在無聲地告訴我們,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既包括可移動的故宮文物,也包括不可移動的古建筑這兩大部分。從收藏文物到重視古建,是認知上的重大飛躍。 1953年5月,文化部與故宮博物院共同提出故宮博物院的“性質應該是文化、藝術、歷史性的綜合博物院,而以藝術品的陳列為其中心”。此后很快正式確定故宮為“藝術性博物院”,提出陳列方針首先應以能充分表現中國歷代藝術為主,然而從今天的眼光看,這個方向是片面的。 將故宮文物簡單區分為“藝術性”與“非藝術性”,忽視了故宮博物院與西方藝術博物館藏品之間的根本性差異。中國宮廷文化中,政治、藝術、禮儀是一種共生關系。檔案、圖書與藝術品雖分屬不同門類,卻因“故宮”這一特定場域形成了有機整體。 從這個角度出發,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實際上應分為三大部分,一為傳統的古物珍玩,如銅瓷書畫、各種工藝品等;二為與清宮廷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等有關的物品;三為明清檔案和圖書典籍。尤其是明清檔案,它是清宮留下的珍貴文獻,與殷墟甲骨、敦煌寫卷一起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發現。而清朝統治者以“稽古右文”自命,收藏了大量的珍貴圖籍,超越以前各代。其中“天祿琳瑯”藏書,是清宮秘藏善本書中的精華。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卷(局部) 
雍正款窯變釉 菊瓣扁壺 清 當然,還應包括故宮中隨處可見的建筑。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在第二展廳延續了第一展廳中建筑構件類文物的布置。太和殿正脊上著名的“十件套”——從隊首的琉璃仙人形獸瓦到隊尾的琉璃行什,整齊列隊,等待觀眾的檢閱。紫禁城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構宮殿建筑群,它的完整存在就是最重要的文物與文化遺產。有看過展的觀眾反映十個脊獸曾在故宮角樓展廳見過多次,拿出來再展沒新鮮勁了。須知,展陳的目的不在于文物本身的可欣賞程度有多高,而在于借此指明故宮建筑群的重要性。如果帶入中軸線的概念,正陽門大樓立樣圖作為展品也就順理成章了。紫禁城乃是中軸線的核心區域。 正如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所言:故宮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藝術品收藏,更在于它長達500余年時間內作為“皇宮”的完整歷史語境——檔案、圖書、藝術品與宮殿建筑本身共同構成了明清宮廷政治、文化、生活的立體遺存(如奏折與璽印、典籍與陳設、書畫與宮殿等的本來聯系),彼此存在不可分割的關聯性。 
亞醜方尊 商 
金雙龍紐云龍紋編鐘-大呂 在幾代故宮人的努力下,現已提出故宮應為由“建筑、文物(陳列)、文字”三維遺產體系組成的博物館,其中蘊涵著故宮“整體性保護”的重要理念。 故宮與故宮博物院二者關系中,故宮處于主導地位,因為有了故宮及其文物藏品才有了故宮博物院。博物院的優勢凝聚在“故宮”兩字上,這個優勢是歷史形成、客觀存在、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因此,鄭欣淼說:“設立故宮博物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管理好故宮與文物藏品,宣傳故宮文化,而不能人為地主觀地決定故宮博物院應該是什么樣子,然后從這種設想出發來規定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方向,決定故宮文物收藏的取舍?!?/p> 皇家禁地轉為全民共享 在此共識下,故宮博物院完成了從皇家藏品到公立博物館藏品的身份轉換。如何體現是大眾所有的故宮呢?首先是有計劃地擴大紫禁城的開放區域。截止到2019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已達80%以上,過往很多“游客止步”的區域正變成展區、展館。 
洮河石達摩渡海橢圓硯 
乾隆款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 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不僅是延續500余年的明清兩朝宮廷活動的見證,也是源遠流長的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物質載體。本展精選的展品從紅山文化玉豬龍到清代宮廷和田玉佩飾,從宋、元、明、清四代宮廷收藏的書畫到漢唐宋元碑拓,無不體現出這一主旨。廣大觀眾最熱衷于觀看的古代書畫作品總少不了歷代皇帝的收藏印章。要知道,這些展品都曾經是個人的私藏,現在可以定期展出,正體現從皇家私藏到國家寶藏的巨大轉變。也正是一次次的展出,提升了這些珍貴書畫的大眾認知度。 對《清明上河圖》的認知可以說包含了一個巨大的隱喻,從它早年在書畫鑒賞體系中被嚴重忽視,到如今眾星捧月般的待遇,可見大眾的認知與評判標準趨向寬廣,走向深入。 
青玉交龍紐滿文“皇帝之寶” (二十五寶之一) 
白釉塑貼鮮紅蟠螭蒜頭瓶 明嘉靖 我們驚嘆于《清明上河圖》上北宋都城中精妙細節的呈現,更感嘆于它的完整性與綜合性。這不就是故宮博物院對紫禁城的認知過程嗎?曾經,有多少人只盯著一件一件的文物,以自己的狹隘見識給故宮藏品劃分“三六九等”,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故宮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欣賞、保護。春天在文華殿前盛開的海棠花下留影,秋天在十八棵古槐景區流連。2003年,“故宮學”理論的提出,“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貫徹,使故宮保護與博物院發展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百年守護是在守護什么 守護,首先要清楚守護什么,守護多少家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工作幾乎沒有停歇過,至2001年,共開展了三次全面的點查與整理。經過幾代故宮人的整理、鑒別、分類、建庫,故宮博物院基本上做到賬目比較清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這些還不夠,在2004年至2010年間,故宮博物院又開展了一次持續7年時間的大規模文物藏品清理。經統計,全院藏品已達1807558件/套。 
掐絲琺瑯太平有象 清 攝影/王建南 
太和殿脊獸之一 攝影/王建南 舉個小例子,清代“樣式雷”制作的“燙樣”是遺留下來的珍貴皇家建筑模型,故宮博物院收藏最多,達83件,但長期以來是作為資料由古建部管理。經過這次普查,進行了重新分類,這些“燙樣”已歸入文物類保存。2號展廳中展出的長春宮燙樣體現了這一保護意識。 本展定名“百年守護”,其內涵就是講要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這一對關系有時候會發生沖突。在博物院成立之初,“保護”的意義更多地落在了防火、防盜層面。由于各項硬件軟件措施與規定不斷完善,現在的保護更多地放在了對抗文物的自然損毀上。從文物的物理存在性來講,時間是最大的敵人。 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對于故宮博物院來說,盡量維護好這件已傳承千年的珍貴絹本繪畫的原本狀態,盡量延長它的壽命,是重中之重。而對廣大觀眾來說,十年一遇見到原作,會得到一種巨大的心理滿足。一個要藏,一個要見,無疑會產生矛盾。上一次《清明上河圖》露面是在十年前故宮慶祝建院90周年的“石渠寶笈”展上。一晃十年,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于是天南地北的觀眾蜂擁而至。 
唐 李白草書上陽臺帖卷(局部) 
清 郎世寧 午瑞圖軸 下一個百年的課題 自開展以來,雖剛過半個月,但各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一些聲音,一方面是展覽一票難求搶不到票,另一方面是觀展排隊時間過長。 開展以來,故宮博物院也在時刻關注觀眾反饋,改進看展流程。10月13日開始又有改善,采用分時段發號形式,觀眾只需在相應時段(1小時)內排隊,避免了從白天排到天黑。 百年時光流轉,這座歷經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家禁苑,如今已經變為向全民開放的文化殿堂,然而如何讓大眾有舒適的觀展體驗,將成為故宮博物院下一個百年需要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如何在守護好脆弱的書畫文物的前提下,盡可能讓更多觀眾能看到心儀的原作,而且身心愉悅,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故宮人的智慧與實踐,也需要廣大觀眾的體諒、理解與支持。 (供圖/故宮博物院<除署名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