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保護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文物文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傳承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介紹了“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惠及并與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民眾喬云飛、保護孫德立共同回答記者提問。文物文明
“展望‘十五五’,傳承文物系統將著力構建理念更科學、惠及制度更完善、民眾方法更精細的保護文物保護體系,著力深化改革創新、文物文明提升文物領域特別是傳承基層治理水平,著力加強文物價值研究挖掘、惠及推動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民眾著力增加有效供給、讓文物蘊藏的寶貴價值真正活起來?!别垯啾硎尽?/p>
堅持保護第一,守護國之瑰寶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十四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在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特別是在統籌好文物保護與城鄉建設發展方面下足了功夫。
完善法律與制度,構建系統性保護格局。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公布實施,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讓”制度除個別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調查、后建設”制度在上海開展試點。探索推進國家文物督察制度,將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聯合督促各地在城市更新全過程、各環節加強文物保護,強化文物保護的制度剛性,賡續城鄉發展的歷史文脈。
積極謀劃與協調,形成系統性保護合力。各部門協同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76.7萬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
統籌保護與發展,彰顯系統性保護成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成為更多地方城鄉建設的行動自覺?!别垯嗾f,比如,廊橋保護三年行動切實保護著“百姓橋”“鄉愁橋”“凝心聚力橋”。此外,各地發布文物主題游徑超200條,其中31條優秀文物主題游徑串起25個省份19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讓文物在城鄉大地綻放新光彩。
深化考古研究,筑牢文明根基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十四五”時期,考古人始終在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回答好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這一重大命題。
用考古實證文明起源發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21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圍繞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文明交流互鑒等關鍵問題,集中實施1284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脊虐l掘方艙、移動實驗室等專有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深??脊湃〉弥卮笸黄疲虾iL江口二號古船成功實施整體打撈和考古發掘,推進了考古跨學科研究和出水脆弱文物保護新范式。
用考古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謀求新時代中國考古的大格局、大視野、大發展,實施基本建設考古發掘6500余項,有力保障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滬渝高速公路等國家重大基本建設。北京通州路縣故城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新疆庫車友誼路墓群等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助力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融合。
用考古增強全民文化自信。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進入中小學教材,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文物考古學科專業和培養體系建設持續加強。饒權說:“考古專業正由冷門逐漸成為熱門??脊旁絹碓绞艿酱蟊婈P注和喜愛,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p>
推動傳承利用,賦彩美好生活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平均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其中免費開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五年間,中央累計投入免費開放補助資金超150億元,接待觀眾超41億人次,連年組織“博物館里過大年”等活動,積極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豐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力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
五年間,全國每年舉辦展覽超4萬個、教育活動超50萬場次,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五年間,舉辦文物進出境展覽和交流活動300余場,推出“秦漢文明展”“絲綢之路”等文物外展知名品牌,引進“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文物進境展覽,有力發揮文物資源獨特魅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特別是在節假日,一些熱門館“一票難求”。喬云飛介紹,針對這一現象,國家文物局積極指導各地文物部門和熱門博物館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一方面,通過大館帶小館,巡展、借展、聯合辦展、“云展覽”等方式,把更多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基層;另一方面,提升服務質效,科學實施預約機制,豐富優質文博內容,優化參觀線路,提升公眾參觀體驗。特別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進一步統籌安全和需求,通過調整單日預約量、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主動應對,最大限度滿足爆發式激增需求。
(本報記者 李韻)
(編輯:獨異于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