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刷到不少朋友曬收藏,別再有人抱著一堆“老物件”沾沾自喜,瞎跟有人卻能對著一件小東西說出前因后果——其實民間收藏圈里,風玩早就悄悄分了不同的收藏收藏人群,從一開始跟風湊熱鬧,類人到后來沉下心做鑒賞,群戳每一步都藏著不一樣的中藏資訊故事。
先說第一種,友看于種“跟風嘗鮮黨”。看屬這撥人大多是別再看別人玩收藏火了,自己也想湊個熱鬧。瞎跟可能刷短視頻刷到有人曬字畫、風玩古幣,收藏收藏覺得“這東西能升值”“拿著有面兒”,類人就立馬下單買幾件。群戳他們基本沒做過功課,分不清“仿品”和“真品”,買的時候全憑賣家忽悠,家里堆的大多是批量生產的工藝品,問起藏品的年代、工藝,十有八九答不上來。我鄰居王哥就屬于這類,前兩年跟風買了一箱子“民國瓷碗”,后來懂行的朋友一看,全是近幾年的仿品,氣得他再也沒碰過收藏。
第二種是“經驗摸索派”。這類人比跟風黨進了一步,吃了幾次虧后,終于明白“收藏不能瞎買”。他們會主動查資料,關注幾個收藏博主,去潘家園、古玩市場時也會多問幾句,慢慢摸出點門道。比如買老家具,他們知道要看木材紋理、榫卯結構;買郵票,會研究發行年代和存世量。不過他們的知識大多是“碎片化”的,沒形成系統,遇到復雜的藏品還是容易走眼。我同事小李就是這樣,前陣子花五千買了幅“地方名家字畫”,以為撿了漏,結果去鑒定才知道是仿作,好在他及時止損,現在正跟著老師系統學鑒定呢。
第三種叫“專項深耕族”。到了這個階段,收藏已經不是“玩票”,而是成了正經愛好。他們不貪多,只盯著一個領域鉆——有人專收老相機,從膠片機到旁軸機,每一款的生產背景、性能參數都門兒清;有人癡迷老銀飾,能通過花紋判斷是哪個朝代的工藝;還有人專玩紅色收藏,從老報紙到紀念章,每一件都能說出背后的歷史。我認識的張叔就專收老鐘表,家里擺了上百個,大到落地鐘,小到懷表,每一個的機芯、產地他都了如指掌,還經常幫博物館做修復,妥妥的“民間專家”。
最后一種是“文化傳承者”。他們玩收藏,早已超越了“升值”“愛好”的層面,更看重藏品背后的文化意義。比如有人收藏老農具,不是為了賣錢,而是想留住農耕文明的記憶;有人收藏地方戲曲道具,是為了保護即將失傳的非遺文化;還有人會把自己的藏品整理成冊,辦小型展覽,免費給大家講解,讓更多人了解收藏背后的歷史和文化。我老家有位老先生,收藏了一輩子老皮影,不僅自己修復破損的皮影,還教年輕人皮影戲表演,他常說:“這些東西不是我的私產,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得讓更多人知道才行?!?br/> 其實民間收藏沒有高低之分,誰不是從“跟風”開始,慢慢在摸爬滾打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重要的是別只盯著“值錢不值錢”,多問問“這東西有什么故事”“能學到什么知識”。說不定哪天,你也能從“玩藏”變成“懂藏”,在收藏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和價值。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