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的聽見天津天津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天津站活動日前在天津圖書館圓滿舉辦。這場持續了近一個月的年京文化盛宴,用“賞讀會”與“研讀行”兩大特色活動,津冀晉蒙帶領讀者以多維視角走進民歌世界,民歌構建起書頁與聲波的旅站探多維對話空間。
本次活動由“滄海有龍吟——天津民歌賞讀會”拉開序幕。尋城活動特邀天津音樂學院教授趙振嶺解讀天津民歌“河海交融、市聲剛柔并濟”的音記憶獨特藝術基因,更有劉慧慧、聽見天津天津趙天刃及其學生帶來民歌表演。年京賞讀會以“專業解析+活態展演”的津冀晉蒙立體形式,讓天津民歌從文獻典籍“走”入現實場景。民歌觀眾在書聲、旅站探歌聲與掌聲的尋城交響中,聆聽了一曲曲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市聲民間旋律,見證了傳統與現代的精神同頻。
賞讀會活動現場。
賞讀會之后,天津民歌研讀行隨即啟程。這場“觸摸民歌肌理”的文化探訪,以傳承者們的生命故事為起點,在“讀人、讀己、讀城”三重閱讀維度中,展開了一場與天津民歌的深度對話。
讀人:磁帶里的歲月刻痕
作為《中國民間音樂集成·天津卷》常務副主編,孫光軍揭開了四十年前的聲音“考古史”,讓我們“讀”到了那些聲音采集者的精神。
上世紀八十年代,孫光軍和同事肩扛笨重錄音機,憑手繪地圖深入城鄉,常常數日出差在外。為錄制一位薊縣老人的歌聲,同行老師雨天摔斷手臂,卻為不辜負與老人的約定,強忍劇痛堅持完成錄制,最終落下殘疾。如今,七八百首民歌原聲磁帶里,不僅記錄著《打蓬號子》的雄渾、《畫扇面》的婉轉,更凝結著那代人對守護文化根脈的敬畏與使命。
孫光軍與研讀團對談。
讀己:渤海灣的號子人生
來到漢沽漁港碼頭,研讀團再次見到80歲的趙加岺老人和劉翠祥、劉翠波兩兄弟,并隨他們一同出海。在渤海灣的海風中,趙加岺用粗糙的手掌撫摸著浸透海鹽的麻繩,感慨道:“從前號子都是我們打漁喊的,越喊越有力氣,昨天在圖書館聽趙教授一講吶,現在這是漢沽民歌!我們代表的是漢沽!”
在濱海新區的老風船旁,研讀團跟著老人學唱號子,聽他們講述“耕海牧魚”的往昔。當大家親手拉動纜繩唱起《打蓬號子》時,真切感受到每一聲號子都是汗水與海浪的合鳴,是漁民在茫茫大海上確認“我是耕海人”的驕傲與自豪。
研讀團跟趙加岺、劉翠祥、劉翠波學唱《打蓬號子》。
趙加岺向研讀團講解《打蓬號子》的由來。
讀城:“藥盒紙”背面的生活密碼
津沽記憶博物館館長齊惠敏,以個人之力守護著面臨失傳的城市聲音記憶。在他的引薦下,研讀團來到民族養老院,拜訪了晚年仍致力于搜集傳播兒歌與叫賣調的90歲的馬少伯老先生——被養老院同伴譽為“行走的聲音檔案庫”的馬爺。聽著他唱起《賣藥糖調》,看著博物館復原的賣藥糖箱子,那些消逝的街巷吆喝聲瞬間“復活”,不僅生動再現了昔日街頭商業氛圍,更成為記錄市井生活變遷的獨特的聲音年鑒。
“我很著急,我怕我這些東西沒了。”馬爺指著寫在“藥盒紙”上的手稿說。而通過這些鮮活的“聲音標本”,研讀團得以“讀”懂天津城曾經的生活韻律與市井風情。
齊惠敏展示津沽記憶博物館所藏天津民歌資料。
津沽記憶博物館復原的賣藥糖箱子。
研讀團此行最珍貴的收獲,是馬少伯老先生花費一周心血特地為活動準備的發言稿——10頁稿紙與31張卡片,密密麻麻寫滿了童謠、兒歌和叫賣調的歌詞。這些飽含心血的手跡,填補了影像之外的細節,勾勒出老一輩天津人的生活圖景,讓我們得以透過民歌這扇窗,“讀”懂那個時代百姓的生活、觀念與城市的文化品格。
馬少伯分享對天津童謠、兒歌、叫賣調的體會。
馬少伯寫在“藥盒紙”上的手稿。
Copyright 2019 爭強斗狠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