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35年奔波在田間地頭
人物名片
胡黎明,胡黎黃山市黃山區仙源鎮為民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明年榮獲“全國優秀基層科協三長”“安徽省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奔波
人物寄語
我的田間日常工作就是與村民打交道,村民碰到技術問題,胡黎我就及時幫助解決。明年
6月25日凌晨開始,奔波黃山市黃山區仙源鎮普降暴雨。田間當天一早,胡黎仙源鎮為民服務中心農技干部胡黎明分別給各村農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打電話,明年詳細了解農作物受淹情況。奔波
當日上午11時左右,田間仙源鎮龍山村蔬菜瓜果基地13個被淹大棚積水逐漸消退。胡黎胡黎明驅車趕到后,明年進入一個種植西瓜的奔波露天大棚查看受淹情況,并作現場指導:“這個大棚要抓緊清溝瀝水,做好根腐病等病蟲害防治。現在的土壤含水量高、根系弱,吸收營養差,要噴施一些葉面肥。”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與村民打交道,村民碰到技術問題,我就及時幫助解決。”1988年,胡黎明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后,一直在鄉鎮農技崗位工作,一干就是35年。
“仙源鎮一直是傳統的‘菜籃子’基地,我大學學的就是蔬菜專業,所以我把優先幫助村民發展蔬菜產業作為主攻方向。”1992年,胡黎明調到仙源鎮農技站工作,當時全鎮蔬菜品種只有七八個,大棚面積不到百畝,產量不到300噸,且以露天種植為主。
陳明富是仙源鎮弦歌村村民,也是20多年前當地第一批種植大棚秋延菜的親歷者。“鎮農技站組織我們到和縣參觀學習,回來后我試種了一個大棚的秋延辣椒。胡黎明經常來地里手把手指導,沒想到一季收入有1500多元。”陳明富說。
這些年來,胡黎明與省農科院園藝所合作,先后引進了萵筍等10多個蔬菜品種以及各類蔬菜的更新升級品種,并推廣有機肥替代技術,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價格高。
如今,仙源鎮的蔬菜品種發展到近20個,面積擴大到1700多畝,其中大棚蔬菜占三分之二,產量4000多噸,菜農畝均凈收入增長了10倍。
仙源鎮蔬菜產業數據變化的背后,凝聚著胡黎明的付出和努力。這些年來,他平均每周有三四天時間與村民在一起,田間地頭就是他的辦公室。他在實踐中探索建立了專家指導、大戶示范、農民參與的技術推廣應用模式。
工作之余,胡黎明結合基層實踐,先后撰寫了《黃山地區鴨板芹仿野生栽培技術》《西瓜—辣椒—糯玉米套種連作栽培技術》等10多篇論文,發表在《中國蔬菜》《現代農業科技》等期刊上。除了負責全鎮種植業技術推廣,胡黎明還承擔農村政策宣傳、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工作。
目前,仙源鎮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區級以上示范經營主體占黃山區的四分之一。
2017年前后,弦歌村村民黃志發流轉了村里近百畝稻田,由于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低,一直沒能掌握稻種催芽育苗技術,當年就損失了近3000元的稻種。胡黎明得知這一情況后,將黃志發的稻種帶回自己家中代為催芽。
“從泡種、洗種到保溫、催芽,一個流程就得三四天。胡黎明連續8年幫忙做好稻種催芽,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黃志發說,他現在已流轉了230畝稻田,畝產均超過500公斤。
“看到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感到自己在基層吃苦受累特別值得。”胡黎明告訴記者,他只是干了分內的活,組織上卻給了許多榮譽,唯有不忘初心、踏實工作,為村民繼續做好服務,才能回報組織的關愛和群眾的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by388.cn/news/954b98398062/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