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陽區亮馬河畔,多巴一座名為“亮馬小院”的院成復合空間正成為Z世代的熱門打卡地。這座由環衛院落改造而成的為都“多巴胺小院”自升級亮相以來,迅速在社交媒體走紅,市青被年輕人稱為“進去了就不愿出來的年新治愈空間”。究竟是多巴什么魔力讓它成為城市青年的新寵?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期來小院一探究竟。
多元業態融合 創建年輕消費新場景
亮馬小院位于麥家橋北岸東側,院成倚靠亮馬河的為都粼粼波光,將自然景觀與城市生活相融合。市青戶外露營傘下,年新幾個年輕人喝著咖啡,多巴享受著明媚春光。院成亮馬小院雖小,為都但是市青潮范兒十足。院內四季花木扶疏,年新街邊露臺與露營桌椅營造出文藝溫暖的氛圍,游客可伴著微風曬曬太陽,感受“慢生活”的魅力。
Double U咖啡的創意特調、野鵝微醺的精釀啤酒、花治植物美學花店的治愈綠植、潮有范兒文創的潮流單品、HK workshop的生活方式體驗……亮馬小院的潮還體現在它的多種業態,1000平方米的空間堪稱“微型商業綜合體”。有意思的是,這些商業品牌不是簡單堆砌,而是形成有機互動。比如去年,Double U咖啡和野鵝微醺兩家店做了聯名款啤酒,滿足不同年輕人的味蕾。
亮馬小院對岸,新開放的雙層平臺同樣值得探索。書店和酒吧與亮馬小院相互呼應,演繹著晝夜交替的文化敘事。這里不定時會舉辦沙龍現場、藝術家對談、文藝展覽等活動,讓知識分享與娛樂社交相交融,兩者業態互補,形成“日咖夜酒”的休閑動線,并與亮馬小院的多元業態一起打造了豐富的年輕消費新場景,讓年輕人在這里就能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社交松弛感 構成城市“第三空間”
亮馬小院的前身是一處環衛院落。經過改造和空間置換后,成為一處充滿活力的復合空間,于去年深秋對外營業,填補了燕莎商場到藍色港灣之間2公里的商業空白,保持了商業界面的連續性。
北青報記者發現,與傳統商業空間不同,亮馬小院刻意弱化了消費邊界。露營傘下的混坐區、跨店消費的自由度,都在傳遞松弛開放的態度。臨河的觀景臺階自然形成聊天圈,秋千區很容易產生互動……去商業化的社交氛圍,精準擊中了都市年輕人“既需要陪伴又害怕打擾”的矛盾心理,也成為小院隱藏的社交密碼。
“在這里點杯咖啡呆一下午都不會有人打擾,還能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95后白領楊洋最近迷上了來亮馬小院移動辦公。工作日午間,小院的遮陽傘下,坐著不少年輕人,他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書,還有的在抱著電腦敲字,但都沒有班味兒,而是一派很松弛的樣子。
策展式運營 常換常新的年輕態體驗
亮馬小院這類特色項目,正成為區域活力的“毛細血管”,詮釋著亮馬河的“1000種生活方式”。相關負責人李麗介紹,面對年輕人多變的興趣愛好,亮馬小院選擇了以策展型思路進行管理運營,以常換常新的文商旅體多元業態為基礎,搭配多樣的年輕態社群活動,與沿線商業空間強化聯動,打造充滿新潮活力與生命力的休閑娛樂消費空間。
如今的亮馬河已成為融合文化、商業與生態的復合空間。從晨光中的咖啡香,到夜色里的微醺漫步,市民游客在此可一站式體驗自然、藝術與美食等多元生活。“亮馬小院、雙層平臺與亮馬港灣圍繞麥家橋,共同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消費格局,也成為亮馬河文化經濟帶二期的城市更新特色點位。”李麗介紹,商業空間與城市空間的緊密銜接,塑造了連續性的商業界面與新的消費聚合點,為亮馬河文化經濟帶提供更豐富的消費場所。
李麗透露,隨著亮馬河文化經濟帶二期建設推進,未來將進一步強化亮馬河作為大眾文化消費生活首選地的商業屬性,打造多樣文化聚場與水岸生活方式秀場。持續地更新,讓年輕人每次到訪都有新鮮感,成為“常去常新”的理由。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
Copyright 2019 爭強斗狠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