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局哥
餐觀局出品
01
10月15日,中國薩莉亞日本總部公布了2025財年(2024年8月31日-2025年9月1日)業績報告。餐飲


圖|來源網絡
在日本經濟增長持續疲弱、是薩莉亞全球餐飲行業普遍面臨成本壓力的中國背景下,這份報告依然交出了穩定且漂亮的餐飲數字——合并營收 2567億日元,同比增長 14.3%;營業利潤 154億日元,是薩莉亞同比增長 26.7%;凈利潤 111億日元,中國同比增長 37.4%。餐飲
這是是薩莉亞薩莉亞連續第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財報顯示,中國公司盈利增長的餐飲關鍵來源于供應鏈整合、門店模型效率提升以及海外市場的穩步擴張。其中,中國市場成為貢獻最大的海外板塊。
截至2025財年末,薩莉亞在全球共有1682家門店,其中中國區620家,營收 551億日元(約合2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5.6%。
這意味著,在全球門店總量中,中國區門店占比超過三分之一,但利潤貢獻卻遠高于這一比例。
這個增長放在當下的中國餐飲行業背景下,顯得格外刺眼。
過去兩年,國內餐飲的主旋律是“增長放緩”。從茶飲到中式快餐,從中餐連鎖到火鍋品牌,幾乎所有企業都在談成本、談降本、談焦慮。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餐飲企業的整體利潤率平均不足4%。
海底撈利潤恢復但毛利率下降,九毛九集團凈利潤同比下滑21%,太二酸菜魚的開店速度大幅放緩,西貝、外婆家等中端品牌甚至主動關閉部分城市門店。
連鎖餐飲一度被認為是“抗周期”的行業,也在這輪波動里失去了安全感。
但就在這樣的周期中,薩莉亞交出了一份穩得驚人的報表。它的客單價沒有上升,營銷費用仍維持在低水平,門店平均營收穩步上升。而且,它的擴張節奏并沒有依賴加盟。
在一個講情緒、拼流量,打價格戰的餐飲時代,這家公司靠效率和成本維持增長。
它的存在幾乎在提醒整個行業:餐飲可以不靠風口,也能長期賺錢。
02
要理解薩莉亞的邏輯,必須從它的出身說起。
1967年,創始人正垣泰彥在東京郊外開出第一家門店。
那是一個日本餐飲業高度分散的年代,小餐館依賴手藝與口碑生存,價格波動大、效率低、員工流動性強。
正垣的背景并不是廚師,而是食品工程師。
他堅信,餐飲如果想做成產業,就必須像制造業那樣追求效率與可控。
這家小餐館最早的名字叫“薩莉亞意大利食堂”,正因為它設計的不是菜單,而是流程,從點單到出餐,每一步都要被量化,每一個動作都能被替換。
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整個消費市場進入“低價時代”。
無數中端餐飲倒下,但薩莉亞反而逆勢擴張。
它從那時起確立了今天仍在沿用的基本邏輯:在自建工廠里完成80%的食品加工,門店只負責簡單制作和裝盤。
這意味著,廚師被流程取代,味道不再依賴個人。系統的穩定性取代了人的經驗。
到2000年以后,薩莉亞陸續建立了十余座食品工廠和物流中心,形成覆蓋日本、中國、澳大利亞的“食品工業網”。
這套體系的威力在2025財年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報告中,公司披露原材料成本上升帶來約18.8億日元壓力,但通過自制與流程調整抵消了12.5億。也就是說,在通脹周期下,它依然能維持低價。
更值得注意的是,薩莉亞的價格穩定并不是犧牲利潤換規模。它的利潤率在過去五年持續上升。這在全球范圍內極少見。
在多數品牌依賴“產品創新”拉動銷量的背景下,薩莉亞幾乎不做新品。它一年推出的新菜單不超過三款,整體菜品更新率低于10%。穩定成為薩莉亞的一種戰略選擇。
因為在它的模型中,所有變化都是風險。
這家公司內部有個著名的口號:“我們不靠想法賺錢,我們靠重復賺錢。”
03
薩莉亞在中國的經營模型,是這種系統化思維的延伸。
自2003年進入中國以來,它始終維持直營模式。沒有開放加盟,也沒有采用合伙制。
所有門店從選址到裝修、設備、培訓、運營、供應,全由總部統一。
這套系統被許多中國餐飲人稱為“工業級連鎖模板”。它的優勢在于極高的組織效率。
薩莉亞中國區門店的人員配置被控制在極限水平:一間250㎡左右的門店,平均只有3到4名正式員工(店長、副店長、主管、見習主管),再配8到15名小時工,正式與兼職比例約1:4。
不同于多數中餐品牌,薩莉亞的用工制度并不是“臨時用工”,而是完全納入勞動合規體系,五險一金實繳、法定167小時工時、節假日加班費足額支付。
這意味著,它在不依賴灰色操作的情況下實現了行業頂級效率。
以財報和門店模型推算,薩莉亞中國區平均單店年營收約700萬元。折算后,人效約 58萬元/人/年,坪效約 2.8萬元/㎡。這兩個數字幾乎是行業頂點。
相比之下,海底撈人效約40萬元,九毛九集團約35萬元,茶飲品牌普遍在30萬元以下。而更關鍵的是,這個高效率不是通過強壓勞動密度獲得的。
薩莉亞把門店前廳和后廚運營拆解成8個標準崗位:端盤、清臺、收銀、傳菜… …每個崗位只負責兩三個固定任務。
這樣一來,培訓效率極高,新人三天上崗。任務單一、動作可替代,使得員工流動不再影響門店質量。
這種極端分工帶來的穩定,也讓它能做到“全員合規”。
在中國本土餐飲企業中,能同時實現低人力成本與合法工時的公司幾乎沒有。
薩莉亞的存在既反邏輯,也反人性。
04
薩莉亞的經營邏輯,是對“中式連鎖邏輯”的徹底對照。
中國餐飲的連鎖化大多建立在“人”的信任上:合伙制解決資金,師徒制解決培訓,賽馬制解決激勵。
這套“三制合一”的結構在早期有效,但當規模超過千店后,制度邊界被迅速撞到。
薩莉亞則幾乎是去人治的極端版本。它沒有合伙人,也沒有加盟商。每一家門店都是系統的一部分,而不是個人資產。總部掌握完整的供應鏈、物流、菜品定價和選址。
在這樣的模型下,店長的權力被大幅削弱。他們不負責決策,只負責執行。績效考核由數據決定:出餐時間、翻臺率、廢棄率。數據直接反饋到總部系統。
薩莉亞中國區的翻臺率穩定在 5.5次/天,顯著高于行業平均的3.8次。租金控制在銷售額的8%至10%,遠低于國內連鎖餐飲的15%~18%。這種組合讓利潤結構極其穩定。
更重要的是,它在長期內維持了“成本和效率的對稱”。大多數企業在規模擴張后,會因為人力、培訓和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效率下降。
薩莉亞的結構避免了這個陷阱。因為系統自動替代了經驗。
這種體系對中國餐飲的啟示是根本性的。連鎖化不是開更多店,而是讓每家店的利潤模型都能被復制。
而能被復制的前提,是系統化。
05
2025年的薩莉亞,是整個餐飲行業的一種參照。它讓人看到一種不同于流量、概念和資本的增長方式。在多數品牌追求短期爆發時,它靠流程和結構獲得長期復利。
低價只是表象。真正讓它穩定增長的,是背后的效率系統——自制工廠、穩定供應、標準化培訓、合理用工、保守選址。這些看似枯燥的環節,構成了它的護城河。
薩莉亞證明了一件事:在餐飲這樣一個競爭激烈、成本敏感、消費者理性的行業里,結構優勢比營銷更重要。
當別人把注意力放在講故事上,它在算賬。當別人忙著尋找爆款,它在調整流程。
它不依賴單一產品,不依賴市場情緒,也不依賴資本輸入。靠著一個經過幾十年打磨的系統,它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盈利。
對陷入焦慮的中國餐飲人來說,這家公司的存在提醒大家,真正值得學習的永遠是效率和成本。
餐飲的盡頭或許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可能是薩莉亞。
(編輯:壓卷之作網)